关键词: 枞阳 枞阳县 一议 工程 月份
您当前位置:枞阳峡山李氏宗亲网 >> 文章频道 >> 精华文章 >> 浏览文章

峡山李氏续新篇

日期:2018-6-4 9:00: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树人 浏览次  【字体:

今年春天,一天战友李应开打电话给我,说他春节回老家枞阳,看到了八十年前修订的一套四十五卷的《桐城李氏宗谱》,才知道祖先原来姓王,出自周朝周灵王太子晋,至元末躲避社会动乱,迁到桐城峡山,并改为当地土著的李姓。原有宗祠名为“积庆堂”。现族人重建祠堂、再续家谱的愿望。后来看到《李氏宗谱》的复印本,知道应开所言不虚。并以为,宗谱迭经修订,皆有当时名人作序备述原委; 祖先帝王之胄,子孙瓜瓞绵绵,谱图皆有详细记载,原姓王氏的峡山李氏堪称百世之望族。值此太平盛世,建祠堂而修宗谱确有必要,也是峡山李氏的一件大好事。

古代社会交通与信息不发达,人与人之间联系不便,历代帝王以礼教统摄人心、治理国家,而家族则是社会联系与组织的基础,家是国的最小单位。正如我们今天所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礼教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忠孝”,内讲孝悌,外讲忠恕,所以儒家推崇的个人修养的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家族观念很强,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社会实行宗法制,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由氏族社会进化发展的必然。人不能孤立生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是最合适的生存组织。每个家庭都本乎始祖又繁衍为家族,而为着纪念祖先和保持家族长久的稳固和繁衍,便有了建立家谱和祠堂的具体形式。历史上,立家谱远早于建家祠。古人认为,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写史始于《春秋》、《左传》,到汉代更为兴盛,有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汉书》的体例并成为历代史书的范式。家谱的出现也不算晚,到魏晋之际,朝廷权贵讲究门阀,最崇谱学,已经设立专门机构掌管、编撰名门望族的家谱。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开始自己编撰家谱,从此自编家谱蔚然成风。据《桐城李氏宗谱》记载,此谱即是仿欧、苏家谱体例编撰的。编修家谱对名门望族有重要意义,一是厚其本原,使后代子孙了解始祖起家之由来,继承和发扬家族优秀传统,既以祖宗为骄傲,又有所作为,为家族“光大门楣”;二是明伦定分,使后代子孙明确昭穆有序,尊卑有等,敬宗爱祖,恪行孝悌之道;三是涣散有统,使后代子孙繁衍虽多而不乱,适应后人在社会动荡、交往不便的条件下“寻根”、“联谊”的需要。家族祠堂的建立晚于私人建家谱,并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难以维护和保存。家族祠堂的建立与家谱的作用相辅相成,可以演示家谱的实践形式,对于家族的稳固与繁衍也有重要意义,一是便于祭祀祖先。在特定的场所“行礼如仪”,造成庄重肃穆的氛围,强化敬宗尊祖的观念;二是便于集合议事。家族中有大事到祠堂讨论,禀告祖先,显得严肃慎重,利于统一族人思想;三是便于施行奖惩。特别是惩戒,子孙不孝或品行大恶,到祠堂“家法伺候”,显示惩戒的权威性;四是便于公益活动。有的较大的家族祠堂常常作为小孩读书的私塾,等等。总之,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都十分重视宗谱和宗祠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李氏宗谱一九三二年重修时方守敦先生作序所言:“以笃本根,利济乡邦,以推仁爱”。

建祠修谱过去较为常见。但是,由于约五十年前“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但有宗祠、宗谱被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意识,认为此类事是“封建落后”; 干拢、破坏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传承,其不良后果今日已经显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西方文化思潮广泛传播和流行,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为。奉行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崇尚金钱拜物教、及时行乐的颓废人生观已不鲜见,社会道德水平也有下降之势。有鉴于此,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大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正是题中应有之义。今日峡山李氏族人筹议建祠修谱,实为应天时、顺人心的明智之举。通过建祠修谱,可以学习了解家族史,认识到家族的繁衍发展实有赖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国运昌盛则家族兴旺,国运衰颓则家族涣散,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社会效力贡献的思想;可以学习家族史上的优秀人物,激励产生积极向上的光宗耀祖之心,发奋努力,自强不息;还可能团结族人和乡邻互相帮助,发展公益,扶持寡弱,造福乡邦。

建祠修谱是宗族大事,办大事要集众力。应开告诉我,现在族人推举他牵头操持,他深感此事责任重大,再三推却,但难违族人美意。我则以为李氏族人深具眼力,应开曾经身在戎行,后又到地方经济要害部门历练有年,胸襟、眼界开阔,办事精明强干,应是一个十分合适的领头人。应开还告诉我,建祠修谱之举亦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宗祠建在原址附近,拟周密筹划,精心设计,使宗祠建设体现传统本色,又有时代气息,还能有有利于乡里公益活动。他还说,许多族人听到建祠修谱的消息以后,都纷纷表示要大力襄助,玉成其事,出人出力,积极捐款,目前经费已经部分落实。

现在,峡山李氏建祠修谱之事已有良好开端。我想只要李氏族人团结一心,群策群力,踏实努力,不怕困难,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一定能把这件宗族大事办成光前裕后、有时代新意的好事!

 


2012年5月写于海上倚虹堂

 

(刘树人,江苏省扬州人。解放军南京军区某部原政委(正师职,大校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上海贤城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到邗江县,1972年应征入伍,1976年起先后任排长、干事、处长、政治部主任,2004年任正师职政委。

刘树人从军近40年,长期从事军队政治思想工作,曾担任师、团两级主官,对所任职单位的工作和建设、特别是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任排长时,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个人荣立三等功两次。组织宣传了一系列军队先进典型,其中一人事迹被《半月谈》杂志选入“1986~1996新时期全国先进人物榜”;一人被追记一等功。

刘树人是全国知名的军旅书法家,研习书法40余年,自唐楷入手,行书学米(芾),后浸淫北碑、汉隶和金文,形成了拙朴自然、简静遒劲的艺术风格。书法名家、古代文学史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用清人评宋词的标准——重(厚重)、拙(古拙)、大(大气),概括了他的书法特征。上海《书法》杂志主编胡传海先生评价他是“一生闯荡南北,风雨人生,在品性上能兼蓄北人之豪放和南人之细腻,而在书法艺术中也能融北碑之雄强和南帖之秀美,入古出新,翩若惊鸿”。当代书画大家储云先生认为他的大字、大篆和行书都值得称道,评价他是“在部队多年,上下关系协调,文章诗词出众,一派名士风范。而他的书法,则无一不体现那种朴实、典雅、高古的艺术本性,生发出一种随和、沉稳及大气不拘、收敛有序的美学哲理”。他在书法专业报刊发表书法文章数十篇;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书法联展;出版有《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 《金声石韵•刘树人书法作品集》、 《书法入门十八法•张黑女墓志》、 《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刘树人》等。 《解放军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他做过介绍,传略被编入多部大型辞书。)
 

上一篇:先辈声名满天下 后来兴起望吾曹 下一篇:回归本源:峡山李氏
0% (0)
0% (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