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告 族 人 书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1009 更新时间:2018/6/4 8:53:02 文章录入:zytfj |
|
我峡山李氏家族,乃百世之望族。 据族谱记载,峡山李氏本为山东临沂琅琊王氏一脉,源于周朝周灵王太子晋。元朝末年,因避红巾军乱,自江西婺源迁至桐城(今枞阳)官埠桥镇的敦厚湾(即东河湾),迄今已六百余年。从江西婺源迁至桐城(今枞阳)官埠桥镇的敦厚湾的第一世祖为王万一公(仍为王姓),明朝洪武年间,从其子义清公开始,朝廷下令当地的王、韩、黃、李四姓共同随当地土著族李姓一起姓李。以后族人历次修谱,遂根据所居地理位置在李姓前面冠以“峡山”二字,以区别于土著族李姓,维系血脉。自王万一公以后,族谱曾经七次修订,赓续不断。最后一次续修始于公元一九二八年,成于公元一九三二年,族长是李光炯先生。峡山李氏还曾建有宗祠,后在“文革”期间被拆除,用于建学校。族谱四十五本被李氏后人分散保存,散落民间。前几年,李万青先生等人经过艰苦寻找,终于将族谱搜寻完整,重新合拢一处。 据历史记载,我族堪称中古时期以来的第一名门巨族,英才相继,连绵不断。始祖周朝立国有八百多年,东周灵王太子晋,少聪敏,善辩,曾使叔誉、师旷辩场败北。晋直言敢谏,灵王二十二年,谷、浴两水直副王宫,灵王欲堵,晋谏言反对,并直砭时弊,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私乱而佐斗也,其无乃彰祸而遇伤乎?”太子晋没能继承王位,被废为庶人,其子为敬司徒,后人由洛阳迁居太原、琅琊,时称王家,是为王姓。后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作为一个巨族延续长达七百余年,经久不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乱之世,朝代改易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生活于山东临沂的王姓一脉-----琅琊王氏却能够始终居于一流名门的地位。王氏家族分支众多,人丁兴旺,注重家学传承,顺应历史潮流,在为政治国、家学家风、书法绘画、文学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突出建树,并形成了著名的家族文化——琅琊王氏文化。自元代王万一公迁至今枞阳官埠桥已六百余年,峡山李氏也繁衍了几十代,族人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内外,但根在峡山,血脉的流传没有更改!
家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家谱是一个家族繁衍发展血脉传承的记录,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历史上,峡山李氏宗谱多次修续,先祖们在宗谱上也留有家规和祠规,明示后人要保护好宗祠,续好家谱。现在,距上一次的修谱已经过去八十余年,李氏宗祠也早已湮没。为彰显祖德,传承族脉,重建峡山李氏宗祠、续修峡山李氏族谱,已是我们当代全体峡山李氏后人的共同责任和重大使命。我们今天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社会繁荣。国泰民安,这也是建祠修谱的极好时机,我们应该顺天应时,积极行动。当前,国家和政府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李氏宗祠将体现时代新意,它不仅是峡山李氏睦宗族、敦孝悌的园地,也希望能够促进官埠桥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村民读书学习、老人文化活动的场所,以及青少年参观学习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峡山李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
2012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