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枞阳 枞阳县 一议 工程 月份
您当前位置:枞阳峡山李氏宗亲网 >> 文章频道 >> 本族文化 >> 浏览文章

拜谒教育家李光炯墓

日期:2018-9-25 20:5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章平 浏览次  【字体:

                               拜谒教育家李光炯墓

                              原创: 吴章平 

七十年前,中国近代教育家,民主主义思想家李光炯回到了他的家乡——枞阳县李兰庄。

回来的是他的灵柩。

那是1947年,距1941年在千里之外的成都离世,先生整整等待了6年。

虽然家乡的天空仍然布满阴霾,虽然家乡的小路仍然崎岖难行,不少地方仍然见到冒着青烟的瓦砾和灰烬,但总算回来了!听不见日军飞机刺耳的喧嚣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那样的宁静而明丽。

先生是真的应该回来!

今天,我站在一个叫七里头的黄泥岗上,耳听着枞阳县城上空响起的纪念九一八的警报声,我感到先生确实应该回来!当地的村民告诉我,先生晚年在家乡创办的宏实小学原址就在这里。

这里现在是一所民办高中枞阳实验中学所在地,先生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站立雕像就屹立在洁净的校园广场中央。村民指着校园后面一片芜杂的山丘和谷地说,听老辈人讲,当年的宏实小学一直延伸到这后面的一片山地。

1938年左右,日本人的飞机扔下许多炸弹,把这里炸成一片火海。1940年先生在成都知道自己的心血被毁之后,潸然流涕竟日,以致宿疾复发,于次年48日病逝。病中多次致书亲友,筹谋复校。我想,他的心中一定都个强烈的愿望: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如今,我们胜利了,他怎能不回来?

不管岁月怎样变迁,先生一定看见了学校前面的那一方池塘,仍是明净清澈,掩映在绿树丛中,有附近的居民在此悠闲的淘米洗菜。一阵阵欢快悦耳的下课乐音不时地在山谷回响。先生应该欣慰了。

如今,教育已经成为先生的家乡一块璀璨的名片。

曾经,教育救国是他一生的理想,他终生为此奋斗不息。

先生本是清末举人,1870年出生在枞阳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当时把获得科举功名视为正途的社会里,先生1887年在中得举人之后,听闻同乡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毅然放弃科举,负笈受教,追随吴汝纶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在随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便襄助吴汝纶在省城安庆创办桐城县学堂。

从此后,先生一生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02年任安徽桐城中学第二任校长、19031月任湖南高等学堂历史教习、1903年秋与人创办安徽旅湘公学、1904年秋创办安徽公学、1908年主政云南教育、19212月任安徽第一师范学校(现安庆一中)校长。先生结合当时政治黑暗,国民积贫积弱的现实,力倡新学,启迪民智。主张“取欧美富强之具,以异国长技,教育学子,谋求实现新学变法图强之政治思想”,立志兴学育才。他多方延揽具有革命思想的名师来校任教或讲学。 

在推翻帝制的斗争中,先生倾向革命,保护革命志士,学校常成为当时革命党人通信联络的中心。他的名字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斗争中许多光辉的名字紧密连在一起:刘师培、陈独秀、苏曼殊、柏文蔚、黄兴、蔡锷、周震鳞,甚至后来新中国领袖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新中国的元勋朱德、叶剑英,等等,这些人或师,或友,或学生,无一不和先生所倡导的“兴学育才,启迪民智”的思想一道,推波涌浪,形成一股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

陈独秀和先生既是同乡,又是师友,关系深厚。1904年的芜湖安徽公学就是在陈独秀的积极邀请和配合下建成的。安徽公学一度成为当时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李光炯曾前去安慰接济,陈独秀颇为高兴。当李光炯去世时,陈独秀在病中听闻噩耗,悲痛不已,含泪写下了《悼老友李光炯先生》:“自古谁无死,于君独怆神。撄心为教育,抑气历风尘。苦忆狱中别,惊疑梦里人。艰难已万岭,凄绝为归魂。”可叹的是,陈独秀最后的魂魄也曾和李先生的魂魄一样在古蜀国的崇山峻岭中游荡。

徐特立曾是先生创办旅湘公学时聘请来教学的志士周震鳞慧眼识珠破格提拔就读的学生。

朱德、叶剑英是先生主政云南教育时,在教育新风影响下云南讲武学堂走出来的革命的元帅。

都说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首永远没有休止符的进行曲,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代一代的人,垒石奠基的过程。李光炯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家族许多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为中国近当代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安徽教育史上有一段佳话,李光炯和李相勖叔侄二人,都先后在桐城中学和安庆一中担任过校长。李相勖还出任过安徽学院院长一职。他早年随李光炯子相钰共读清华大学附中,1921年考入清华大学教育系,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1924年被保送到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读“中等教育研究”,192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被称为“近代爱国教育家、民主主义思想家”,是实至名归。

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他魂归故里?他的魂归就是中华复兴的曙光。1947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遵照先生遗嘱和家人的愿望,将先生的灵柩运回家乡枞阳李兰庒安葬。

当时的李兰庄应还是个僻静的小山村。可以想象,只有一条窄窄的山间土路,斗折蛇行,或隐或现在丘壑之间。农人赖以为生的庄稼地,尽在一些山岗上,庄户人家要侍弄它总是要翻过一道道山冈。日子是艰辛的,但先生的灵魂终于有了安宁之所。这里终于没有了硝烟,家乡人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了。何况家乡山环水绕,环境清幽,先生心安了,就静静的躺在了这里。这一躺,就是七十年。

七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小山村,已变成车水马龙的都市。先生“兴学育才”的理想早已在枞川大地上蔚然成风,不仅在他昔日办学的旧址上一座规制完备的实验高中落地生根,而且以他当年“宏实”的名义创立的现代化高中——宏实中学也在不远处巍然屹立。只是七十年的风雨,有谁知道,先生在哪里呢?李兰庄在哪里呢?

作为后辈学子,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家乡有这样一位先贤。我想探访先贤遗迹,哪怕一点点也好。

我面对流淌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别致车型的宽敞的公路,穿行在斑斓的草坪和整齐行道树装点的人行道上,总也弄不清楚李兰庄在何处。我希望有一个招牌能给我指引,像枞阳其他地方名人故里一样,可是我没有找到。也许城市的招牌太多了吧,我怀疑我眼花缭乱了。

经过一番打听,终于在一个规模较大的石化加油站对面,找到了李兰庄的入口处。实际上距先生当年创办的宏实小学旧址也仅有300米的距离。只是他隐匿在纵横交织的县城大道中间,淹没于高楼林立的建筑群中,确实难找。我清楚的看到紧靠加油站的路旁有一个醒目的招牌:殷氏宗祠。我瞻前顾后,就是没有看到“李光炯”三字的一丝痕迹。 

李兰庄的入口处在一条旧山间公路和城市大道交叉处。大道东西延展,公路蜿蜒北向而西折。李兰庄就在大道北面。西边紧邻即将竣工的壮观的枞阳县检察院大厦,东边还依稀看见裸露出半截黄土的山体,上面临时搭建着没有檐厦的似乎坍塌的黄色砖块砌成的工棚。李光炯的墓就紧邻在这半截山体的后面。

墓建得倒也大气庄严,朝西偏南,墓前是一条不长的水泥道路紧连着那条山间公路,显得有点局促。迈上五级台阶是一方较为宽敞的平台,一块墓碑竖立在正前方,碑的周围有三面白石栏杆环护;再上九级台阶是穹顶的墓的主室;整个墓道两侧建有矮矮的防护墙,参差错落;两旁植有数棵翠柏,葱郁挺拔,只是被周围的一些高大的杂树所掩映,显得有点不够和谐。

我们来的时候,墓阶上满布苔藓和枯死的树叶和花蕊,几根砍折的大树枝横架在墓道中间,一只嶙峋的花篮骨架横躺在墓室前方。我和同来的朋友一道移除了树枝和花篮骨架,简单地打扫了一下墓阶了上的枯叶,开始辨识碑文。碑文是由漂亮的书法行书体镌刻而成,我们不敢过多的用手拂拭,因为上面金黄的涂漆已是色泽斑驳,不时会脱落的。

不过,“教育家、民主主义思想家李光炯之墓”几个字还是赫然醒目,像一位沧桑老人,虽然满脸皱纹,眼睛布满血色,但目光炯炯有神。碑的后面用同一书体记载了李光炯的生平事迹,字体较小。我看了一下立碑时间,19908月。这距李先生回归故里又是四十三了啊!

我想了解更多的情况,想找个附近的居民打听一下。可是周围实在没有什么人家,只在山间公路的东侧有三幢民宅。北面是一排平房,挂着一张卫生室的招牌,东边和茂密的丛林相接,西边和一块土地的铁皮围栏相连,屋后有一颗古老的枫树,估计有上百年的树龄了,想去看看也没有路径。我们环顾四周,就是难觅人影。虽有一两骑电瓶车的从公路一端驶来,但倏忽而过,都是匆匆过客。李兰庄,还是一个村庄吗?

终于,从民宅里走出一位年近七十的妇女,挽着洗菜盆蓝。我们走上前和她搭讪起来。她就是李氏后人,自小从这里长大,父亲还曾是这个村的支书。我们问这里怎么没人家了,她说,都搬走了,这里原是山冈,庄稼地都在冈上,人们生产劳动极其辛苦。外出的外出。没外出的,大多搬到大道对面山下去了。只剩下我和两个儿子在此居住了。我们家本来也要搬走的,村干部说,你家就不要走了吧,给驻守村部的人员做做伴。——哦,原来北面的那排平房曾经是村部!

老人还告诉我们,后来这里开发了,许多山冈也都挖平了。这里之所以没有开发,就是因为有这座陵墓。说到这座墓,我们问了下当年建墓的情形。她说,她当年参加了这座墓的建造。墓是由住在台湾和南京的一些李氏后人与先生学生出资,县政府领头建造的。原来就是一座一般的坟茔。这不知不觉又有二十八年了。

看来人们对这座墓还是敬重的。只是墓园和现在周围的环境太不协调了。作为一个教育大县的枞阳是不是该为先贤再做些什么呢?建一个墓园,把临大道的那座土丘好好美化下,拆除工棚,种植些花草,建一排充满现代气息的栏杆或文化墙吧!到时候,请这位老人家做做这个墓园的管理人吧!——这是临走的时候我们对老人说的笑话。

但我们真的希望,下次再来瞻仰先生的时候,能在大道边上看到两块招牌:一块“李光炯故里李兰庄”,一块“教育家民主主义思想家李光炯墓园”。

上一篇:重建峡山李氏宗祠,再创家族辉煌 下一篇:官桥寻根
0% (0)
0% (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